精湛医术 | 多方辗转寻救治,内镜“拆弹”护平安!10月龄宝宝误吞“水宝宝”致肠梗阻,多学科协作力挽狂澜
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年09月05日
近日,一名10月龄宝贝因误吞 “水宝宝” 引发严重十二指肠梗阻,生命垂危之际,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PICU与儿科消化团队迅速联动,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,最终成功将宝宝从死神手中夺回,目前孩子已恢复正常饮食,精神状态良好。
据宝贝家长回忆,事发前家中姐姐买了一包 “水宝宝”(一种吸水性树脂玩具,遇水后会迅速膨胀数倍),未料孩子好奇抓握后误吞。起初家长未察觉异常,直到宝贝出现频繁呕吐症状,且呕吐物呈黄绿色胆汁样,无法正常进食,才紧急送往当地医院。经彩超确诊为十二指肠内异物,因当地无法开展小儿胃镜检查,患儿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我院,入住PICU。
入院时,患儿已处于轻度休克状态,一般情况危急。经验丰富的消化医生从片子立刻判断出宝贝因误吞的 “水宝宝” 在消化道内吸水膨胀,完全堵塞十二指肠降部,引发急性十二指肠梗阻。“十二指肠是连接胃与小肠的关键通道,一旦堵塞,消化液与食物无法正常下行,不仅会导致剧烈呕吐,还可能引发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、休克,甚至肠穿孔等致命风险,必须立刻干预。” 儿内科于琼医生讲道。
面对危急病情,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。PICU 团队率先行动,通过快速补液、纠正电解质紊乱、维持循环稳定等紧急处理,迅速改善宝贝的休克状态,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。与此同时,儿科消化内镜团队讨论手术方案,针对 “水宝宝” 膨胀后质地柔软、易碎裂且可能黏附消化道黏膜的特点,制定了 “分块钳碎 + 网兜取出” 的精准操作策略。
手术过程中,于琼医生小心翼翼地将胃镜通过食道、胃腔送达十二指肠梗阻部位,清晰可见膨胀后的 “水宝宝” 已完全堵塞肠腔,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黏膜因压迫已经出现溃疡。于医生与内镜护士边渊文密切配合,先用异物钳将 “水宝宝” 逐一分块钳碎,解决了水宝宝太大不能一次性取出的问题;随后,再用异物网兜将较大的碎块分次取出,对于残留的少许小块异物及碎渣,考虑到其体积较小、可随粪便自然排出,为减少创伤,未强行取出。整个手术历时1小时,全程无出血、无消化道损伤,手术圆满成功。术后当天,宝贝便停止呕吐,次日即恢复正常饮食,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复查影像学显示,宝贝消化道通畅,无残余异物堵塞,各项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。
此次事件也为广大家长敲响警钟。内蒙古自治区儿童医院儿科消化专家提醒,“水宝宝”“磁力珠”“小颗粒玩具” 等物品,因体积小、颜色鲜艳,极易吸引婴幼儿注意,但误吞后可能引发消化道梗阻、穿孔、中毒等严重后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,务必将此类危险物品放置在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,同时加强对婴幼儿的看护,避免孩子将不明物品放入口中。一旦发现孩子误吞异物,应立即送往正规医院就诊,切勿自行催吐或等待,以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。
我院儿科消化团队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,其中医师6人(主任医师2人,副主任医师2人,主治医师2人)、护师16人,消化内镜专科护士1人。拥有独立的门诊、病房、消化内镜室及消化动力室,现有儿童电子胃镜、电子结肠镜、胶囊内镜、内镜配套CO2气泵、水泵、电凝电切装置、消化道动力、24小时PH监测、氢呼吸试验、C13尿素呼气试验、胃电图、婴儿蓝光治疗仪等设备。开设消化专科门诊、儿童临床营养门诊,可完成儿科胃肠、肝胆、营养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,并在儿童胃肠镜技术、消化道动力相关技术方面填补了自治区多项空白,目前相关工作的开展居自治区首位。消化内镜方面,可熟练操作电子胃肠镜、胶囊内镜、消化道异物取出、息肉电凝电切术、经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等。2023年借着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春风,邀请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吴捷教授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李在玲教授、西安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方莹教授为客座教授,长期指导我院儿科消化团队的学科建设、科研和儿童内镜下治疗等相关工作,以匠心与责任守护我区宝贝“肠”安“胃”康。
图文:于琼 宋惠芳
校对:燕慧敏
审核:冯莉 王育民 柴羽佳 才华
终审:王晓云